送盘缠

2021-11-28

送盘缠,是指给即将西行的死者亡魂送上路费的仪式。据说被关押在土地庙里的鬼魂,在灵枢入葬后就要启程西去,行路途中肯定需要花费,所以亲属要及时送去盘缠一一纸钱、纸元宝以及纸轿、纸人等各种纸扎物。送盘缠在众人从墓地入葬后,地点:女眷一般在村头十字路口或土地庙前等人烟稀少的空旷地带,孝子孙们在莹地墓前。送盘缠的主要仪式是焚烧纸钱和纸扎,意为使灵魂有钱花、有轿马代步、有仆人役使。...
更多
宋金对峙的阻绝隔离

2021-11-26

靖康之难,开封两破,北宋灭亡,在金人发动的残暴的掠夺性和奴役性侵略战争中,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一片混乱。“虏骑所至,唯务杀戮生灵,劫掠财物,驱虏妇人,焚毁舍屋产业”。在这种金鼓连天、朝不保夕、肝髓流野的大背景下,中原地区的宋人“生不得其死,死不得其葬,既葬而不保其宽岁者,不知其几人矣”,可以想象,在宋金交战的焦灼区域,逝者正常的丧葬礼仪己绝不可保,权葬便成为大多数不幸家庭的第一选择。如《敷文阁直学士李公墓志铭》中便提及李椿的父亲和祖父不幸死于金人之手,李椿迫于形势只得将他们权葬的经过:...
更多
人口迁移的无奈期待

2021-11-26

宋代之前,政府一般都强化户籍控制,人口迁徙相对受限,例如,唐代李娇《请令御史检校户口表》便成指出唐代“军府之地,户不可移,关辅之人,贯不可改”的刚性户籍管理。宋代之后,由于均田制的彻底瓦解,商品经济的兴起繁荣,郡望观念的逐渐淡化,政府对户籍的管控逐渐松弛,使整个社会一下子被注入了流动的力量,因为生活、生产、商品贸易甚至游观而流动和迁徙的人口越来越多,针对宋代这一明显的社会变化,曾布便曾说过:“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人口流动和迁徙的频繁,在死亡方面的影响就是客死他乡、损命在途的情况逐渐增多,《景定建康志》就提及:“有病于道途者,既无家可归,客店又不停着,无医无药,损于非命,极为可念。”...
更多
重孝厚丧的社会风气

2021-11-26

随着唐宋以来的儒学复兴,“孝道”观念在两宋受到格外重视,有“赫赫炎宋,专以孝治”之称。宋太祖乾德六年(924年)诏:“厚人伦,莫大于孝慈;正家道,莫先于敦睦。”宋神宗也“以孝治天下,凡世之所以奉先追远之事,靡不举焉。”宋高宗也手诏称:“天地之大义,莫重于君臣;尧、舜之至仁,无先于孝梯”。...
更多
祭祀

2021-11-24

许多彝族地区至今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祭祀仪式,如农业祭祀、神庙祭祀、火祭、祭祖、丧祭等。这里主要探讨的是送灵祭与丧祭。如彝族祭祀仪式中的毕摩念诵指路经引导亡灵归祖、“转场送灵”仪式以及以哀牢山彝族的踩尖刀草舞、峨山彝族的花鼓舞为代表的舞乐送灵仪式均是典型的送灵祭仪式。在整个丧葬活动结束后,彝族还要在一定时间里对逝者哀悼,并定期举行丧祭。如楚雄市哨区彝族老人过世后的三天里,儿子需要每晚到坟前烧火,以此为死者“驱赶野兽”;满七天后要到坟卜_献一次饭,满一月后各亲戚需要再献一次饭;在满三年后,亲戚需要都来扫一次墓,至此,子孙的丧祭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更多
丧葬形式

2021-11-24

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宗教信仰、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葬法,如火葬、土葬、水葬、天葬、腹葬等。彝族较为常见的丧葬形式主要是火葬与土葬。...
更多
文化相对主义概述

2021-11-24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相对主义被普遍视为发端于18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其重要理论来源是西方“相对主义”哲学传统、“文化”的观念。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尺度”iz’至今脍炙人口,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作是相对主义的简明表述,旨在表达:并没有“神”这样一个普遍客观的尺度存在于世卜,因而万物的存在方式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 ...
更多
火化

2021-11-22

在火化车来10分钟之前必须送完汤,十分钟之内,所有的儿女进入孝堂为老人再做一次净面仪式,所谓“抹脸掩口”。抹脸就是由长子亲自端着一碗清水或者清酒,由儿媳或者闺女拿着一块崭新的没有任何沾染的棉絮在碗里转三圈,然后在死者脸上转三圈,同时身边有特定的年长女性念三遍佛:“抹抹脸,净净面,你到阎王面前去走一遍。阎王问你在阳间做什么,吃斋行善,子孙满堂。”...
更多
吊孝

2021-11-22

亲友接到丧报之后,必要携带祭礼到死者家中祭奠,称“吊孝”。通过吊孝,生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并安慰死者家属,增加与死者家属的关系。在民间观念中,吊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死者家属共同分担悲痛的做法。前来吊孝的人身份不同,相应的祭礼、行礼仪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必须速度越快越好。...
更多
成服

2021-11-22

穿戴白色孝服是晚辈对死者表示孝意和哀悼,说的“戴孝”。中国古代的孝服分为五等,称为谓之“成服”,其实就是俗话“五服”,分别为斩统、齐统、大功、小功、绍麻。从去送第一次汤开始,孝子们就必须穿戴孝服。缝孝衣的过程先由丧家说出需要多少数量孝衣、孝帽、搭头,然后烧汤人决定孝衣尺寸,然后由几个掌尺的人撕出固定尺寸的白布,随后的人开始缝,过程井然有序,快速无误。...
更多
联系我们

电话:400-158-1318

手机:17765126874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