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语与葬仪文化

2021-12-10

葬,就是掩埋死者的遗体,即棺木入土。在陕北地区,各地的葬仪大同小异,一般都以土葬为主,但也有其他特殊葬法。葬法依据死者的年龄、死因等不同而定。五岁以下儿童夭折,请一年长者将死者用干草裹身,送往沟野,不掩埋,实乃“天葬”。死者未满十二岁,认为“魂”不全,不举行葬礼。十二岁以上未婚男子亡后,先暂掩埋,待有别家未婚女子亡后,实行冥婚,一块合葬,万一无冥婚对象,则埋一个银人或一香把子,予以合葬。成年未婚女子亡后,不设女坟,请他人冥婚。孕妇亡后,得先剖出腹中婴儿,用符攘镇。年老之人亡后,称为顺心老人,才隆重埋葬。可见陕北丧葬礼仪是有严格规定的。陕北方言词语显示了多样的葬仪文化。...
更多
方言词语与殡仪文化

2021-12-10

装上尸体的棺材叫“枢”,停枢待葬叫“殡”。“殡”字右半边是个“宾”字,说明亡者死后的身份已经成为了宾客而不再是主人。按照陕北丧俗,“灵枢的停放时间各地不同,少则三日,多则几十日甚至几个月,停放时间的长短由奔丧者决定”。陕北方言词语蕴含有丰富的殡仪文化。...
更多
方言词语与丧仪文化

2021-12-10

斯人已逝,丧仪就此启动。陕北丧仪文化丰富复杂,主要有备棺、备衣、报丧、出孝等礼仪,这些礼仪都留存于陕北方言词语之中。 站材。庆贺老人寿材制就。《志丹县志·社会志》:“贺材,也叫站材。是指老人寿木(棺材)做成,主家备酒席,请亲邻庆贺,酬谢匠人。陕北方言中还有一个跟“站材”意思相近的词,即“缴木”,也指的是老人寿木做成以后,晚辈亲戚前来庆贺,并跪拜老人,为匠人封礼。...
更多
漫川丧葬习俗的现状与改革

2021-12-08

漫川丧葬习俗和中国民间传统丧葬习俗大同小异,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漫川的孝歌和丧事结束后的宴席礼仪以及酒话等地方特色民俗。漫川丧葬习俗主要是一此老人传承,因为他们懂得比较全。丧事都是请德高望重懂丧葬习俗的老人前去主持安排整个丧事的流程,这些人叫执事。年轻人对这此丧葬习俗只知道表面,对于其体流程的操作知道的很少,也不感兴趣。假如这此执事都死去,那么以后能主持整个丧葬流程的执事就很少了,因为没有更多的年轻人来继承这此民间文化。长此以往,漫川丧葬习俗的地方特色就会消失了,很多像丧葬习俗一样的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那么这此其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就会逐渐消失掉,这是一个很值得忧虑的问题。...
更多
漫川丧葬习俗的特点

2021-12-08

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婚丧嫁娶的习俗,漫川丧葬习俗是漫川古镇民俗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之一。漫川丧葬习俗有这样几个特点。...
更多
漫川的丧葬习俗

2021-12-08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丧礼哀死亡。”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节葬,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丧葬典仪成为主要礼仪之一。人们举行丧礼哀思死者,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孔子曰:“视死如生,视亡如存”与丧葬习俗关系密切的习俗还有祭祀。祭祀的仪式融合在丧葬的过程中,但丧葬结束后在固定的时间也举行祭祀以表达对亡者的哀思。“丧葬习俗包括丧与葬两个方面的内容,丧是亲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是对死者的埋葬及其方法。”...
更多
唐诗中的洛阳葬俗

2021-12-06

如上所述,关于葬于洛阳的唐代旅葬诗和归葬诗数量十分有限,与大量外籍官民旅葬洛阳这一社会现象严重不符,不能反映出洛阳的丧葬风俗。不过,唐诗中并不缺少关于洛阳葬俗的记载,并可与洛阳出土的唐代墓志的记载相互印证,反映出唐代洛阳葬俗的变迁。...
更多
唐代的旅葬诗和归葬诗

2021-12-06

在唐代旅葬诗中,常出现逝者籍贯(故乡)或卒葬地信息不确的情况,为深入理解诗歌意味、体会诗人的沉痛复杂情绪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认真考察。如褚亮《在陇头哭潘学士》诗曰:“陇底长别,流襟一愉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转蓬飞不息,悲松断更闻。谁能驻征马,回首望孤坟。”陇头,即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古时又称陇坂、陇纸,诗中又作“陇底”。潘学士即潘徽,字伯彦,隋吴郡(今苏州市)人,通文字音韵,秦孝王俊召为学士,大业年间病死于贬滴途中。从诗中的“磋;、 “回首”等感情色彩丰富的词语来看,褚亮对潘徽之死十分动情。...
更多
唐诗中关于洛阳葬俗的记载

2021-12-06

唐代诗歌反映了丰富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唐人作诗之普遍可说是空前绝后,凡生活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白居易在《秦中吟》记载了望江县鞠令死而留葬本地一事:“我闻望江县,鞠令抚载督。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段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媚。”伤逝悼亡是唐诗常见主题之一,主要用来凭吊、祭奠、追忆诗人的亲人、朋友、同僚以及所推崇的前辈,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丧葬信息。...
更多
西方人对死亡认识的传统局限

2021-12-04

相比中国,西方的生死关比较坦然。正如古老的拉丁格言所说:“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都会死亡;最不确定的则是,死亡将于何时降临。”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巨孽莎士比亚则说“人活着终有一死”。当然,西方人此种思想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西方传统的死亡观受宗教影响很深,他们的观念是“重死轻生,趋向死亡”的原罪思想。他们认为人生的历程就是背负原罪同时也是按照宗教仪轨进行赎罪的历程,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赎罪、等待末口的审判,以便死后能够进入天堂,所以追求肉体的解脱、死后的超脱是西方人传统死亡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原罪”,英文为sin,在希腊语中,其原本的含义是指射箭偏离了方向。...
更多
联系我们

电话:400-158-1318

手机:17765126874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