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

2022-01-19

由于来的“后亲”都是年轻人,对“盖棺”仪式并不熟悉,于是在“死人月老”的引荐下找到了老叔公。大舅公的儿子向老叔公作了三个揖,邀请老叔帮忙主持“盖棺”仪式。“死人月老”在奶奶灵堂前摆上一张桌子,然后在桌子上摆上装着“盖棺”需要的用具和“祭品”,即一把剪刀、茶气、酒气、一碗放着艾篙的清水,三份“银气”、三块遮脸布。奶奶在娘家是长女,有三个兄弟,每个兄弟都给奶奶准备了一份“银气”和“遮脸布”。...
更多
接“后亲”

2022-01-19

当“相帮”正在烹煮“领路猪”、“领路鸡”的时候,奶奶的“后亲”己经到门外了,正等待着“死人月老”安排孝男、孝女迎接他们给奶奶“盖棺”和“丧祭”。我们民族的传统是,所有仪式的安排都以家族中的长辈或寨子中年长的老人为首。奶奶的“后亲”当中,属大舅公的儿子年龄最大,所以接下来的仪式都由他做主。“死人月老”把所有孝男、孝女召集起来,把点好的香给他们每人发一灶。四叔走在最前面,其他人按所属家支中的长幼秩序依次排成一排跟在四叔身后走了出去。...
更多
对宗族历史发展脉络方面的研究

2022-01-16

中国是一个宗族传统厚重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宗族一直作为封建政权的重要补充长期存在,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并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种自在的秩序稳定发展。对宗族的历史进行追本溯源,把握宗族历史发展脉络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我们进行宗族研究的基础。代表性成果有:1929年吕思勉撰写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家族、宗族问题的简史。作者对我国宗族制度的起源、分期及各个历史时期特点都作了严谨的历史考证和全面详尽的分析,总结了中国宗族的发展轨迹。...
更多
对农村宗族的定位、定性的理论思考

2022-01-16

民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就对宗族有所论述,他指出“外国旁观的人说中国一盘散沙……就是因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而没有国族主义”。孙中山深深感到中国宗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民主革命的进程。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族权”的概念,指出族权是“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构成,并把它们看作传统农村社会存在的三种权利支配系统之一。他认为中国人受到族权、政权、神权和夫权四种权力的统治和约束,并号召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他指出“这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更多
合理开支,适度俭省

2022-01-16

长茹村庄的村民们年收入仅8000多元,而以往一场丧事下来就需要六到十万之多,够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们奋斗一生的昂贵的丧葬费用早就困扰着村民们,但碍于面子或者“孝道”问题,人们都要咬紧牙关,倾家荡产也得办个体面的土葬。改革成火葬后,人们的丧葬费用减轻到了3万元以内,这些省下来的钱既保障了长辈们生前的幸福、享受,又减轻了子孙后代的负担,这在他们看来也的确是一种更切合实际的好办法。...
更多
丧葬仪式

2022-01-14

(1)不变—用乐类型、乐器配置、演奏曲目、酬劳 丧葬仪式中,相同的仪式程序中所采用的吹打乐用乐类型与文献文本中所提及的吹打乐类型是相吻合的。因此,在乐器配置上也保持了一致性。同时,现场文本中乐人们所演奏的曲目在前人对当地吹打乐的研究成果中也有所提及,故而,丧葬仪式现场文本中的吹打乐演奏是以传统曲目为主。而丧葬仪式作为由非宗族子弟组成的演奏吹打乐兼演唱戏曲的“唱班”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仪式来获取报酬成为这样一个群体生存的方式之一。尽管身份发生变化,通过在丧葬仪式中的演奏和演唱来获取报酬的惯例却并没有发生变化。...
更多
祭祖仪式

2022-01-14

(1)不变—用乐类型、乐器配置 祭祖仪式中不变的为用乐类型—在祭拜和巡游环节,均沿袭了传统的粗、细吹的乐器配置。尽管使用了外乡人演奏的笙’,且其他打击乐器也有所减少,但是其“细”—竹管乐器作为主奏乐器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祭拜祖先是采用坐乐的演奏形式,乐器配置为“细吹”类型;行奏时则是延续了“粗吹锣鼓”的乐器配置进行演奏。另外,即使现场文本中祭拜天庭的程序时使用了吹打乐,艺人们也是在祠堂外演奏,且并没有在此过程中一直持续演奏。...
更多
宗族仪式的比较与分析

2022-01-14

(一)祭祖仪式 1、不变—戏曲表演 笔者通过对上汪村汪氏宗族祭祖仪式三个文本的对比分析后发现:当地祭祖仪式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仪式程序,即使在仪式的表演者中我们也看到了西洋管弦乐队、礼仪队伍等具有典型当代因素的迹象,但是仪式程序中的戏曲表演是保持不变的。这种现象表明了作为酬神、娱人功能的戏曲表演是祭祖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体现出戏曲对于宗族仪式的重要性。...
更多
六朝祭祀空间的分期

2022-0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朝墓的祭祀空间根据空间载体变化和空间内的随葬品组合变化可以划分为三期: 孙吴时期的鄂城、建业地区的墓内祭祀空间表现基本一致:祭台墓中祭奠器物组合往往同疽厨、庄园类明器共同置于祭台之上,且祭台的形式没有一定之规,而在非祭台墓中除个别有明显的祭奠器物组合的表达外,大多数非祭台墓中祭奠器物与各类模型明器混置,在墓室中没有明显的祭祀空间,本文称其为吴制祭祀空间。...
更多
砖制祭台的出现

2022-01-12

最早出现的砖制祭台是洛阳五女家267号新莽墓,该墓为竖井墓道小砖券墓,由墓道、雨道、墓室、耳室等部分组成,墓室中部东侧为一影壁,西侧为一小沟,将墓室一份为二。南部影壁前为前堂和祭台;北部西侧放随葬品,东侧置棺。祭台为两层砖砌,长1.4米、宽1.35米、高0.14米,祭台西侧以小砖平铺砌成二层台阶。祭台上部设陶盒、陶耳杯、陶案等。陶盒内置耳杯,案上摆放3排耳杯,共巧件,耳杯内均盛鱼、鸡等实物;西北部散置颗粒较大的己碳化的植物;还有形似木犊的随葬品(己朽),并有织物覆盖。该墓的耳室内放有陶仓、陶罐、陶瓮、陶敦、陶壶等,这些陶器表面有“稻”、“麦万担’,、“盐”、“肉酱”等文字。...
更多
联系我们

电话:400-158-1318

手机:17765126874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