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迁移阶段(2001年至今)

发布时间:2024-11-24  浏览量:

    进入21世纪,南京城区进一步划归了周边的村镇,城西南、东南原本属于农村的地区经过拆迁改造变成了高层住宅林立的河西新城、江宁开发区。上一个形态时期留下来的公墓仅剩南郊绕城公路范围内的几座公墓以及少量规模较小的侨民墓,其形态已被限制在日益拥挤的城区,还隐约暗示着1990年代以前的城市边缘。这一时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距城较近的公墓面临被铲除的危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黄金山公墓的迁移。黄金山过去曾是黄金山、岗子村两个公墓的集合,是南京最大的一个公墓群所在地。展示了黄金山公墓搬迁前后的形态变化。

                           杭州公墓,径山竹茶园,如意陵园

          60.jpg

1、形态特征

    2005年该地块处于工厂、村落与墓区混合的复杂用地状态,故没有较为明显的形态边界。2010年墓地基本被全部铲平并迁到别处,后来进行火车站道路的重新规划,搭建方格网的道路骨架连接周围道路并逐步进行建筑物的填充。

    公墓搬迁后的土地转化呈现一些规律性特征:在新区建设伊始,住宅开发先占据大部分土地,以极快的速度建设完成投入市场,剩余土地建设商业价值较高的商业办公楼。这表明当土地的利用被重新释放,边缘带被不同功能用地所吸收产生了异化现象,发生了功能形态的变化,而这种转换通常为住宅建筑。直到现在,火车南站片区仍存有未完全开发的土地,其开发强度远远比不上2002年开始规划设计的河西新城,而公墓群原本的形态学印记在地区的重新规划中消失了。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公墓都在城市扩张中被剔除建成区,南京城仍然存在3座20世纪早期的公墓—雨花功德园、金陵华侨永久墓园、广东山庄,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保留在第一道边缘带内不再扩张,并与现在的城市区域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由于其特殊的用地性质,仍然持续对周边地块的转化产生影响。

2、动力机制

    政策因素:21世纪初,为加强南京与上海之间的联系,规划部门认为城市今后将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因此加快推动京沪铁路南京段的建设,将新火车站—南京南站选址在城南黄金山附近。同时推动以高铁枢纽为核心的南部新城建设,这一政策加快了公墓的整体迁移和该区域的快速发展。

    社会心理因素:集体的邻避现象构成中国社会对于坟墓特殊的心理状态,其周边的用地性质体现出墓地作为社会心理中不可见的固结线与城市边缘带同时发挥作用:建设缓慢的工业园区、仍在储存中的土地、范围极大的工厂围绕着这些“阴森”“难用”的土地。


联系我们

电话:400-158-1318

手机:17765126874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