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的定义

发布时间:2024-11-10  浏览量:

    丧在汉语中,本义指逃亡,古时孝子不忍心直言自己父母的死,以此作为死的隐讳语。殡是指将灵框停放在堂西侧,宾客常处之处。《说文》中对殡的解释是:“殡,死在棺,将迁葬框,宾遇之。”(王夫子,2007:271)人死后的丧葬活动,有些农村地区将其称作“白喜事”,台湾学者多用“殡葬”一词,我认为丧葬文化和殡葬文化可做相同意义上的理解。

                          杭州公墓,径山竹茶园,如意陵园

               292.jpg

    何星亮将丧葬文化分为三层:上层或表层、中层、下层或深层。表层文化是以物质形态或物化形式表现的;中层文化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语言文字方式表现的,摸不着但是可以看得见或听得见,也称为仪式层或社会层;深层文化指人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内隐与无形的,是不容易察觉的观念系统,可称为精神层或观念层(何星亮,1992:2)。

    王夫子认为殡葬(丧葬)文化是死亡文化更感性的部分,并受死亡观念形态即死亡哲学的影响和支配。他指出死亡文化是一个社会围绕死亡事件而建立的文化(认知)体系,它分为三类形态,即死亡的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死亡的观念形态指对于死亡的看法,帮助人们理解死亡;操作形态即办丧事、祭祀等活动,实物形态则是丧事和祭祀中所产生的各类物品,如棺撑、墓、纸钱等,实物形态和操作形态统称为“丧葬”,这一过程所形成的文化被称为“丧葬文化”(王夫子:2007:12)。

    郭于华(1992:44)在其著作《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一一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中指出,“丧葬文化是由一整套相互配合的仪式、习俗及观念系统信仰构成的体系”。

    以上三位学者对于丧葬文化的定义墓本一致,只是王夫子视丧葬文化为死亡文化中的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观念形态则局限于死亡的观念,而忽略了丧葬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和认知取向。因此,本文将采用何星亮对丧葬文化的定义,从物质形态、行为活动和观念形态三个层次入手探究丧葬文化的变迁及意义。


联系我们

电话:400-158-1318

手机:17765126874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