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的历史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4  浏览量:

    丧葬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对丧葬习俗历史流变进行探讨,有助于从纵向的研究角度对汉族丧葬文化作历时的把握。而且,以古鉴今,这项研究也有助于对丧葬习俗的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做出一些前瞻。从历时角度对汉族丧葬习俗的流变和发展做一番探讨,这一研究方式与历史学、考古学联系紧密。

                             杭州公墓,径山竹茶园,如意陵园

             279.jpg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同时关注丧葬习俗中的传统因素和新的因素。即便是单一朝代的丧葬习俗研究,也会着眼于历史发展变革的脉络。比如朱瑞熙《宋代的丧葬习俗》(1997)强调宋代丧葬习俗对宋之前丧葬习俗、葬礼制度的变革。还有董江爱《近代华北农村丧葬礼制的特点及成因》(1997)、严昌洪《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1998)、王青《民国后抗战前山东婚丧礼俗的擅变》(1999)等。周洪《江西丧葬风俗中的古礼遗存》(2002)从当代江西民间风俗中寻找古礼遗存及这些民俗对今天江西社会的影响。此外,还有傅建成《民国时期乡村婚丧礼俗与变迁》(2002)、朱丽娟《论秦汉时期汉族丧葬风俗的特点》(20以)、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2006)等。宋月(明代江南地区丧葬习俗演变—以苏松为中心》(2006)从明代江南地区丧葬习俗的演变、原因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明代扛南地区丧葬习俗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体现以苏州府、松江府为代表的江南地区丧葬习俗的变化,与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息息相关。这种变化对清以及民国时期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邓红、陈善本《民国时期皖北农村丧葬礼俗述论》(2006)探讨民国时期皖北农村丧葬礼俗的特征,批判落后、迷信的“陋俗”。

    张国庆《石刻资料中的辽代丧葬习俗分析》(2009)涉及汉族丧葬文化对其他民族的影响,认为辽代建国后逐渐“汉化”,学习并大量接受中原汉族文化,将两个民族的丧葬习俗文化揉合并用。从侧面反映了辽代建国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地区汉文化已为当时各民族、各阶层人士普遍接受,并融合到日常生活中。王林林《清至民国时期陕北丧葬习俗研究》(2009)认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观念逐渐传播,西方现代文明输人。对于地处偏僻的陕北,这一切变化同样在丧葬习俗方面留下了深刻影响。从清代向民国的过渡中,丧葬礼仪从总体上表现出由盛而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丧葬礼仪的简化和新式葬礼的出现。这篇论文从时空两个维度纵横结合讨论地域性丧葬仪式的流变,以小见大。

    除了纵向的历时变迁之外,对民间丧葬习俗横向的地域差异的研究也同样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联系我们

电话:400-158-1318

手机:17765126874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