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丧葬文化的具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4  浏览量:

    当然,目前业已出版刊载的研究著述中也有数目可观的从具体层面着手、以小见大的研究,可以弥补宏观研究的不足。这部分论著虽然仍然保持对丧葬文化的整体观照,却有具体切人的角度,研究有所侧重。比如有的侧重描述文化现象,有的侧重考证丧葬制度,有的侧重探究观念信仰。这些研究角度虽然并不能展现出丧葬仪式文化的全貌,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其意义不言而喻。

                         杭州公墓,径山竹茶园,如意陵园

           278.jpg

    比如,近年来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在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如张国蜀、丁燕平、司裕强的《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1995)从对政治、法律、殡葬改革的关注视角,探讨了丧葬习俗在殡葬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殡葬文化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和相互关系。还有徐畅《近代中国农村的丧葬互助组织》(1999)介绍了近代中国农村丧葬合作组织的特点。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2001)关注国家如何出现在民间仪式中,通过仪式审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民间社会在已经与国家疏离的场景中又主动用符号把国家接纳进腻而国家也在征用自己曾经完全否定的民间仪式。民间社会复兴自己的仪式,总是要强调自己的民间特色和身份,但同时又要利用国家符号。越是能够巧妙地利用国家符号,其仪式就越容易获得发展。国家把民间仪式纳人国家事件,让民众通过仪式参与国家活动,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此外,丧葬仪式的民俗文化功能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从江县占里丧葬仪式及其教育功能研究》一文在田野考察基础上,运用文化场等概念探讨丧葬仪式中的教育功能,梳理文化传承在文化发展中不同的方式。还有张明在《宗教市场论视野卞鲤城丧葬仪式的象征与功能》(2009)中认为,丧葬仪式能够折射出宗教信仰、风土民情、经济情况、人际关系等诸多社会层面。他的研究思路是运用经济学分析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具体研究方式是通过口述史访谈、田野调查和民间文献的解读,重点考察近代以来福建省仙游县鲤城镇民间丧葬仪式,分析该区域市场内一些宗教经济现象的历史变迁,展现代表外来宗教的基督教与代表本土宗教的三一教间的竞争与合作,了解区域风俗流变与宗教社会功能的历史演绎,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文化的承袭与发展,观察人们对丧葬仪式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借此窥见宗教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而获知特定区域内宗教市场的经济脉络。这篇论文中突出强调的市场经济等现代化因素对丧葬仪式的影响是前人研究中没有充分关注到的。

    这些新的研究角度对以往丧葬仪式的研究有所突破,也有助于我们对丧葬仪式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联系我们

电话:400-158-1318

手机:17765126874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