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

发布时间:2024-10-29  浏览量:

    民国时期黎族入殓并无特定时间要求,一般棺材做好后,便进行装硷。各地区黎族装硷形式并不统一,在死者着装、入硷地点、棺内装饰和死者陪葬品等方面有诸多差异,皆按照各自的习惯进行。其主要流程如下:

                      杭州公墓,径山竹茶园,如意陵园

             268.jpg

    入殓前,部分地区黎族已有给死者进行身体擦洗、整理仪容的“净身”做法,如保亭加茂乡毛淋村的黎族“由一老年人念着祖公鬼,并以水一碗用手蘸水给死者洗脸洗手。若是妇女,则蘸水洗头发”而在毛盖乡给死者洗脸则是由家人亲自完成,在白沙县番响村,死者为男要理发(剃光头),女的则梳头,在乐东毛农乡毛或村还要在死者额前进行结发。但净身的做法尚不普遍,大多数地区的黎族还没有此习俗。

    为死者换衣着则是各地较为普遍的做法,但衣着形式并不统一。如在通什地区“死者若是男子,则上身反穿没有纽扣和口袋的黑布衫;下身反穿两片布,一前一后”,在白沙牙开村“入硷时没有给死者沐浴的风俗,只由其亲生子替死者换上新衣服,男的换一件新衣,女的换一条新织成的筒裙”,在白沙番满村“入硷时死者穿本民族衣着(不论新旧)”,在东方抱烈村,男子死后要穿“吊铲裙”入硷。而在重合盆地的黎族“如果去世的时间是在晚上,就要在第二天一早,如果是在白天就要在当天脱下死者的衣物,为其换上白色的新衣,系上麻制的腰带。”同一地区换装裹的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受革命因素影响的白沙红星乡番响村,在1942年以前,男子仍穿野生麻织成的民族服装入硷,而白沙起义后,男子已穿汉装入硷,老人则穿长衫,妇女仍穿民族服装。在受基督教影响的乐东毛或村“信教前,男子入硷穿新制的民族服装……妇女亦穿民族服装入硷,并放一枚缝衣针在左胸上。信教后男子则改为反穿汉装入硷,穿鞋戴帽;妇女则和以前一样”。

    使用棺材送丧的黎族,在死者入硷时一般都会对棺内进行布置,部分地区还会为死者放一些随葬品。布置的方式,一般是在棺底铺上一层纸或纸屑甚至是蚕丝,买不起纸的人家则铺一草席或死者的衣服。随葬品的种类有铜钱、银元、衣服、死者用过的酒壶等,富裕的人家还会放铜锣等物品。如布置和随葬相对简单的白沙细水乡黎族“棺内先铺一层白纸,然后放尸进棺,尸身再盖白纸,便可盖棺”,白沙番满村的黎族“入硷时……以饭碗一只垫枕,以光洋一枚,分为两半,一半银元置死者左手,另一半置于死者口内含之(如无光洋以骨钮两枚代之)”,。而在琼中堑对村等地,棺内布置和随葬则比较丰富“布置棺木,首先以蚕丝铺棺底几层,然后加上一幅蓝或黑布条,将尸放入棺,这时放银元或银器在死者口内和手中,再加蚕丝和布条后,才覆棺盖”阂,乐东毛农乡毛或村的黎族“入硷……放一个光洋或钱在死者的左手,另以一个‘锣精’(青蛙铜锣)作枕头”,而保亭番文乡什柄村的黎族,在随葬品方面更是丰富“入硷时……(死者)口中置有一个光洋,手中握有三四枚甚至七八枚光洋”。

    将遗体移入棺内的方式因入硷地点选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一时期,黎族入硷地点的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埋葬地入硷。这种方式在中心黎区和早期较为普遍,其做法一般是棺木造好后并不扛返丧家,而是直接扛到死者的埋葬地,死者的遗体经擦洗、换装后用草席或被包裹捆扎,从丧家抬到墓地后直接放入棺内,入硷和出殡仪式同时进行,入硷完毕即下葬,程序相对简单。在保亭什柄村,死者棺木做好后,便将棺扛到坟地上掘坑,而不是扛返丧宅,而通什地区黎族“用草席将死者裹好,系以绳,由两人抬上山,道公(亲属来作)随后……上山后,到葬地将尸体放入棺内。无龙被盖棺,封棺后便入穴埋葬。”重合盆地黎族在入硷时“家人们要把死者……盖上被子,并用绳子捆绑死者的胸部、腹部和脚部,再从上面裹一层席子,在相同的三个地方系上绳子”然后抬往墓地。二是选择在家中入硷。这种方式在外围黎区和民国后期较多,其做法一般是在棺木做好后扛回丧家,完成死者换装、棺内布置后,即将死者遗体移入棺内,有的地方在盖棺前还会请人为死者进行祈祷,如乐东毛或村的黎族“自信教后……棺内先铺席,然后放死者,再加盖单被在其身上。入硷后未盖棺前请人为死者祈祷”。无论哪种入硷方式,各地黎族在将尸体抬出屋外时,不可以走正常的门,而是要在侧面的墙壁上凿开一个洞,从那里抬出,且盖棺时都不用“钉”,而是用红白藤进行捆扎。一些地方的黎族在抬尸入硷的过程中或盖棺后,还会用“龙被”将遗体或棺木覆盖,下葬前将其取出收回。


联系我们

电话:400-158-1318

手机:17765126874

邮箱:706417206@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